每經(jīng)記者|宋美璐 每經(jīng)編輯|馬子卿 “寫書感覺是白白投喂給‘AI海神’。”在知乎第11屆新知青年大會的臺上,作家蔡康永形容自己剛剛出版的新書,像是“獻祭”給人工智能的貢品。面對AI(人工智能)大模型的表達能力,蔡康永半開玩笑地說:“以后不想再寫新書了,讓AI替我寫吧。” 他并非唯一感受到AI“入侵”的文化工作者。 5月24日,知乎第11屆新知青年大會在北京798藝術區(qū)舉行。盡管是一場以科技為核心的論壇,現(xiàn)場嘉賓卻跨越多個行業(yè)——除了AI從業(yè)者,還有導演俞白眉、脫口秀編劇梁海源、《黑鏡》第七季導演王昊鷺、投資人王世雨等文化藝術界代表。現(xiàn)場,藝術家與工程師、技術人員與人文學者對話,圍繞AI與文化展開了一場科技和人文的“跨界碰撞”。 當日,北京氣溫接近30℃,觀眾撐著太陽傘、揮著扇子,在烈日下駐足聆聽。大會現(xiàn)場設置了多個互動體驗區(qū),“AI占卜”體驗前排起長隊,某種程度上,這一場景也呼應了大會的議題——AI不僅是一種技術工具,它正悄然滲透進人們的日常、文化甚至精神世界,重新定義我們與科技的關系。 ![]() 觀眾撐著太陽傘、揮著扇子,在烈日下駐足聆聽 圖片來源:每經(jīng)記者 宋美璐 攝 |